查看原文
其他

中国古代有哲学吗?

夏蒙 贝书单 2022-11-05

 

一位朋友在牛津大学附近看到一个实践哲学课的海报,这门课学费35英镑,一共十次课,分别讲授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柏拉图的正义观、商羯罗(Shankara)的理性观、美的力量等。商羯罗是谁?一个有些陌生的名字,跟柏拉图并驾齐驱?英国哲学家朱利安·巴吉尼在《世界是如何思考的》一书中介绍说,商羯罗是8世纪印度思想巨擘,创立了不二吠檀多派,主张不二论,认为个别的我只是迷妄邪智的幻相,万物在本质上都是梵(不变的灵魂)的一部分。


《世界是如何思考的》书封


巴吉尼在《世界是如何思考的》一书中系统地介绍了非西方世界尤其是印度、中国和日本的哲学,阐述它们如何回答怎样认识世界、世界的本源、自我的本质、人们如何共同生活等根本问题。他承认,在西方,尽管世界各地的哲学传统森罗万象,只有西方哲学被视为哲学,所谓比较哲学只是人类学或文化研究,人们认为,比较哲学或许有助于理解印度、中国或穆斯林世界的思想文化,但是无助于探讨人的境况的问题。


巴吉尼认为,非西方哲学也是哲学,“当人们开始系统地研究世界的本质、自我、语言、逻辑、价值、人类的善、知识的来源和理由、人类理性的本质和局限时,无论研究质量是好是坏,他们都应被视为是在从事哲学研究。”世界上有印度、中国和希腊三种哲学传统,它们都是哲学,只不过依赖于不同的知识来源。“在希腊,因为逻辑的创造,系统的理性才在很大程度上得到发展。在印度,最重要的知识是通过洞察的先知,还有圣典《吠陀经》的启示而获得的。在中国,历史和日常经验为真理提供了基准。”甚至一些文化中通过口头传播的、没有历史思想家记录的也是哲学,可称之为口传哲学。


《吠陀经》


一些西方学者认为,非西方哲学的存在是不可否认的。美国哲学家杰·加菲尔德和斯坦福大学哲学博士万百安提出,西方那些拒绝开设非西方传统课程的哲学系,至少应该更名为西方哲学系。


巴吉尼撰写了一部完整的世界哲学史,他的一些同行表示了热烈的赞许。剑桥大学哲学教授西蒙·布莱克本说:“职业哲学家之间的一个缺点是相互隔绝。不仅英国哲学家只读英国哲学(和一些古希腊哲学),德国哲学家只读德国哲学(以及一些古希腊哲学),而且哲学家都陷入了问题与方法的小泡泡里,因为自己的栖息地已经提供了足够的兴趣和营养,就不敢去想象其他地方。朱利安·巴吉尼是一个多产的、迷人的哲学作家,他不仅去了解不同的思想传统,还前往世界不同的国家和机构,去参加哲学会议和工作坊,采访了不同哲学传统的代表。”


巴吉尼在书中说,西方哲学家研究非西方哲学是有益的,“正如有些人能掌握双语或多种语言一样,我们也可以利用一种以上的哲学传统,使自己在文化上具有双重或多元性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,能容纳多元文化的头脑可以带来很多优势,知晓双重文化的人在创造力上得分更高。今天,种种迹象表明我们对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越来越感兴趣。中国作为全球超级大国崛起,这引发了一系列试图解释中国价值观和文化的书籍。西方学术界对其他哲学传统的兴趣正在增长,尽管起始点很低。”


巴吉尼并不是按照时间顺序讲述其他哲学传统的演进,而是组织了一场虚拟对话,让世界各地不同的声音一起交谈。比如谈论时间,如今在世界各地,时间是线性的,分成过去、现在和未来。但是在大部分的人类历史里,却有个循环的时间观念在底下支撑着。“东亚哲学也深植于四时之更迭,那是更大的存在循环周期的一部分。在道家尤其可见一斑。庄子的妻子去世,他却鼓盆而歌。他解释说,妻子刚过世的时候,他跟其他人一样哀恸不已,但后来他想到,一开始的时候,‘察其始而本无生……杂乎芒芴之间,变而有气,气变而有形,形变而有生。今又变而之死,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’。在中国思想里,智慧和真理是永恒的,我们不必外求,只要反求诸己就可以了。”


比较哲学不仅是找出不同传统之间的共同之处或分歧,还要“超越从陌生的角度去想象事物在我们眼中会是什么样子的阶段,并真正地去理解事物在以那片土地为家的人眼中是怎样的。”比如东西方都有过功利主义思想,它们的相似度有多大呢?慈善家扎尔·克洛文斯基愿意捐献肾脏,因为如果他捐赠肾脏,作为一个捐赠者他的死亡风险是四千分之一,但如果他不捐的话,病人的死亡率是百分之百。如果不捐,那意味着认为自己的生命比病人的生命贵重4000倍。西方的功利主义者认为,能够增进最大多数人的效益的行为就是正当的,反之则是错误的。



巴吉尼说,功利主义听起来既合理又有吸引力,但对人们过于苛求了。“如果要把效益最大化,你就应该把维持小康生活所需之外的钱都捐出去。一般认为功利主义注重的是行为的结果,道义论着眼于义务,德性论注重品格。但功利主义的特点是它推崇绝对的公平,平等地对待每个人的利益。其他的道德理论一般都会说,我们对他人的义务有远近亲疏之别。绝对的公平最早萌芽自墨子哲学,他的主要信条是兴天下之利,除天下之害,这和密尔的原则极为类似。绝对公平一直是极为悖于情性的理想,就连它的拥护者也不得不承认这一点。例如,彼得·辛格就被人指摘说是伪君子,因为他付钱照顾他患有阿兹海默症的母亲。按照功利主义的立场,以偌大的资源照顾一个人,而同样的钱却可以造福更多的人。追求平等,也不能妨碍人们内外有分、亲疏有别的权利。”

 

在巴吉尼看来,各个地区的哲学没有质的差别,只是侧重点不同,“在世界各个角落,你都可以听到相同的音源:公平、规则、结果、德行、上帝、和谐、团体、归属感等。各个文化的差别,在于音源的音量高低。把任何一个音源完全静音,那是很罕见的事。聆听他人的道德音乐,有助于我们反省自己的音乐品质。我们不是要调出一个取悦所有人的混音,而是要使我们自己的混音尽善尽美。”

 

西方人了解其他地区的哲学,不能只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去挑选,“人们很容易把世界各种哲学视为观念的超级市场里的待售商品,喜欢什么就把它放进你的购物篮里。然而当你把水果从它生长的树上摘下来,再怎么拣选和混合都不管用了。观念是整个有生命的生态系统的一部分,你把它们摆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里,它可能就会枯萎而坏死。如果我们小心地移植,嫁接在当地强壮结实的树干上,它们有时候也会在异乡发荣滋长而条达畅茂。”


科学是普遍的,各地的文学、艺术以特殊性取胜,各地区的精神内核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。巴吉尼说:“认为世上没有普遍真理的这种主张本身就是矛盾的,因为它自身就是对于真理的本质的全称断言。天真幼稚的普遍主义以及唱反调挑衅的地方主义,应该都不会是正确答案。我们必须意识到,即使是普遍主义的理想也必须植根于更加特殊的事物之上。”


 


大家都在看


神偷为什么都转行了?

大楼为什么会倒塌?

最会讲故事的历史学家

我这样说OK吗?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